宝威新闻中心

风声|记者报道爆炸现场被阻挠有志于新闻的年轻人应该感到鼓舞而不是沮丧

2024-03-14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央媒记者在连线河北燕郊爆炸事件的现场记者的时候,发现了让人惊愕的一幕。记者刚刚开始介绍,就有一群人围了过来。记者接着说道:“当地消防、公安也组织了力量……“她就被阻止了,连线不得不中断。主持人说:“也请现场记者注意安全。”很多人都看到了这一幕,视频随之在网上开始传播。

  同时扩散的还有另一段视频,记者被好几个人“架走”,理由是“这里不安全”。而那位女记者离开之前还在努力地介绍情况。

  这两段视频被广泛传播,反映出公众的惊愕:央媒记者,在现场采访也遭遇这样的待遇了?中国记协罕见地在第一时间发声,强调“正当采访是记者的权利。”文章苦口婆心,向地方政府讲解了新闻采访的必要性。

  很多人感到震惊,除了因为“记者采访权得不到保障”,更在于“中央媒体”也被如此粗暴对待。

  检索过去几年的新闻会发现,一些地方新闻机构记者被阻挠、被呵斥甚至被殴打的事情都有发生,让新闻机构感到无力。

  正如同中国记协的声明中所说,记者的现场采访是非常重要的。人人都有一部手机的时代,想彻底遮蔽掉一个爆炸、火灾这样的公共事件,完全不可能。

  诚然,地方政府会进行通报,但是先不说因为自己利益会不会出现瞒报可能,即使“权威发布”也不一定及时全面。

  来自专业媒体机构的“第三方视角”,是公众获得事实与真相的最好途径,因为它具备最大的客观性。

  这一次记者在直播中被阻拦让很多人惊愕。事实上,曾几何时,调查报道中记者被阻挠的画面并不少,观众还是记者,都不会因此感到无力无奈,因为这样的“阻挠”画面,恰恰证明“有不想让人看到的东西”,而揭示真相,用事实说话,对新闻工作者而言,是极有价值的。

  一方面,目前很多地方政府依靠“权威发布”来公布信息,阻挠记者,也不见得真有什么“怕见光的东西”,更可能是过于依赖自己“单向度”的通报,不太习惯以一种原生态的面貌来面对媒体和公众。央媒记者的“突然出现”,可能就会被视为“失控”。

  另一方面,媒体由于种种原因,第一时间奔赴现场越来越难:和社交媒体赛跑,对传统媒体提出了新的考验;媒体经营困难,差旅费也是一个问题;此外,如果遇到“阻挠”、有的采访不得不半路就赶回,事发地的“态度”也是重要原因。

  现场报道的缺失,是公众利益的重要损失。对地方政府来说,表面上看似乎“掌握局面”,减少了工作量,但实际上却可能造成公信力的流失,增加政府治理的成本。

  有时候,在一次突发新闻出现后,因为仍无法取信于民,一些地方不得不发布好几次“权威通报”,发布“通报”的政府级别,也逐渐提升。一些县城发生的新闻,最后不得不由省政府出面来“说明”,这造成行政资源的成本巨大。如果媒体有更多来自现场的真实披露,就会起到增强信息公信的作用。

  实际上,媒体存在的价值,就是帮政府、相关机构和个人,来承担“发布的责任”,媒体的生命在于其公信力,自然会万分珍惜,这是这个行业本身的属性决定的。

  公众可以监督媒体,通过市场手段来淘汰那些不够客观的媒体。但阻挠媒体,却不是聪明的做法——因为谁阻挠媒体,谁就反过来承担了向社会说出真相的责任。

  自媒体时代,更多人可以通过手机“观看现场”,可惜的是,不少专业媒体远离了现场。这次爆炸事件的报道某种程度上呈现了媒体本来该有的画面,也以一种特别的形式反映出公众的渴望:人们需要不被打断的直播,不被阻挠的报道。人们对“真正的报道”的渴求在增加,这是一个社会有信心的表现。

  “中国记协”发声捍卫记者的采访权值得尊重和提倡,“正当采访是记者的权利”。很多媒体同行都转发“中国记协”的声明,说明记协这次发声非常必要。

  但是,人们也渴望,不仅是央媒,更多媒体的采访权都能得到保障。或者借由此次事件,让更多地方政府认识到,“现场采访”中,面对突然出现的记者,有更好的选项。

  有意思的是,这次记者被阻挠,视频或者谈论此事的文章后,出现这样的评论,“张雪峰说得没错,就是不该报考新闻”,因为记者连基本采访权都被阻挠。

  这种认识让人啼笑皆非,它对记者的工作认识有相当的偏差。那种电视剧中的记者工作场景,西装革履,背着相机和电脑,所到之处都受到尊敬,采访也都配合——这样的画面在现实中并不都是真实的。真正有价值的采访,往往都是困难重重的。全过程都很配合的采访,也许价值不大。

  公众和记协对这种阻挠不满,其实说明我们这个社会仍然需要记者,需要更多的记者奔赴现场。真正有志于新闻事业的年轻人,应该感受到热血和责任感,而不是沮丧。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