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威新闻中心
数字财富管理「深服务」:从产品到服务的互联网化
从学界、业界的研究观察可见,「选品、配置、持有」行为会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收益表现。
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如果要按「落地」难度来排序,有一项必定位列系统、产品、交易或运营的数字化之前,那就是「金融专业服务的互联网化」。
相比其他环节,要将过去以「面对面」交互为主,且难以数据化、标准化、具像化的金融服务通过互联网来实现,让更多的大众投资者也能够享受得到,并非易事。尤其,财富管理服务的专业性极强,又是「千人千面」。
尤其这些年,随着财富管理行业的大发展,覆盖的客群越来越广,大家的需求愈发复杂和多元,这都给财富管理服务的互联网化增加了更多的难度,而这种挑战在去年那种反复震荡的行情下变得格外尖锐。
当然,在金融专业服务互联网化的行业大趋势面前,银行、券商、互联网财富管理平台等各方都在积极探索,希望能找到一些新方式。
这从蚂蚁财富平台这两年的尝试中也可窥见一二。从去年蚂蚁理财金选升级、金服务上线,再到近日改版的理财分,其背后的脉络非常清晰,那就是不断完善财富管理的「深服务」。
那么,何为「深服务」,笔者的理解是,在筛选基金产品、优化交易体验的基础上,围绕正确的理财行为、投资理念而构建的一套纠偏机制。进而提升用户的持有体验,并最终建立深度的信任。
2013年,余额宝这款兼具支付+消费功能的产品诞生,货币基金开始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基金品类。此后,「宝宝类」产品变为行业标配,数字财富管理市场快速进入「产品互联化」阶段。
但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数字财富管理的优化大都集中在工具、体验层面,在服务层面的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陪伴」概念的提出算是一个,即通过文字或直播等形式,适时地触达用户,起到抚平投资焦虑、调整投资「姿势」等作用。
究其根源,还是在于金融专业服务的互联网化难度太高。这两年,蚂蚁财富构建的「深服务」体系,其实也是在探索如何将财富管理的专业服务进一步互联网化。
即将用户的投资能力、投资行为具象化、体系化,基于「选品、配置、长期持有」的三角理念,依据投资者的理财行为提供一个健康度参考分数,进而持续引导投资者改善理财行为,获得更好的投资体验。
就在近期,蚂蚁财富副总经理郑艳兰表示,除了理财分外,蚂蚁财富也在平台其他服务中融入了「选配持」的三角理念,通过「蚂蚁理财金选」、智能理财助理支小宝和理财直播等功能服务,与基金公司一起持续帮助用户选品、配置和长期持有,引导形成更健康的理财习惯。
其实,换个角度来看「深服务」,这正是财富管理平台从「卖方视角」向「买方视角」转变的结果。
不再是冰冷的数字或文字,也不再是「说教」的姿态,而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方式,将选品、配置、长期持有的理念融入到服务中,潜移默化地「纠偏」用户不正确的理财行为。
1、用户可体系化、量化评估自身理财行为。围绕「选配持」的用户投资框架,从持有时长、交易频率、资金配置、定投情况等十余项理财行为,综合计算出一个参考分数。
2、持续透明地向用户传达理财好行为。当投资者完成一项「好行为」,理财分会及时更新、解释,同时也会提出进一步改善行为的建议,进而形成一种正反馈。
这有点类似现在已经非常普遍的「信用分」,也是将抽象的「信用」具像化、数据化,让老百姓先有感知,再有认知,进而有意识地去优化自己的行为,获得更便利的服务。
回到蚂蚁「理财分」,其背后的「321」健康理财评估模型,引入了多家高校进行联合研究,将「选品、配置、持有」作为评估行为的三角理念,辅之以定性评估框架+数据智能校准二轮演算,并向每一位用户针对性地提供改善方案。
其实,从学界、业界的研究观察可见,「选品、配置、持有」行为会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收益表现。
来自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的报告显示,同一风险等级用户中,在基金优选、配置分散和长期持有三方面有着更好理财习惯的用户,其资产组合能够获得的月度收益率和夏普比率更高。
以高风险投资者为例,未持有优质基金相较持有多只优质基金的用户,收益率比例降低了23%,持有单只基金的用户,相较达成股债等基金配置的用户,收益波动率增加了45%。而交易频次高的用户相较交易频次中等的用户,收益率比例降了4%。
蚂蚁财富平台数据显示,理财行为较成熟的用户,理财分一般在600分以上,占平台全部用户的2成。这些用户中,75%的人同时具有选品、配置和长期持有这三类科学行为,正收益用户数比例相较600分以下用户高出54%。
换句话说,只有投资的「姿势」和理念正确,用户才有可能赚到钱、持续地赚到钱。也只有用户有了好的持有体验,他们才会更信任平台,进而大家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中。
众所周知,在没有人为介入,且无法见面的情况下,金融专业服务很难被传递、被感知,平台与用户之间的信任很难加深,而这也是数字财富管理2.0阶段要破解的难题。行业通过频频的「深服务」尝试迈出了第一步,未来依旧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