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威新闻中心
服务科技金融“活水”源源不断 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科创10年笃行致远
10年前的5月,上海迈开了“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大步。10年后的5月,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迎来10周年。10年来,中国上海市分行扎根上海,牢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使命与天职,将自身发展融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发展大局,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在工总行决策部署下,通过多年实践,上海市分行探索出一条对标国家战略、适应上海区域特点、融入工行经营的科技金融发展之路。在去年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后,工行上海市分行更是进一步将“五篇大文章”之首的科技金融作为优化业务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发力点。该行党委书记、行长赵桂德表示,上海市分行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将科技金融作为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努力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当好助力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力军。
薄膜沉积设备、光刻机、刻蚀机是芯片制造三大主设备。在上海临港,有一家科技企业正是薄膜沉积设备行业里的“急先锋”,在PECVD和SACVD等薄膜沉积技术领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产业化应用的厂商,已实现了集成电路领域核心设备的自主可控,助力国家破解“卡脖子”难题。工行上海市分行长期关注企业的发展,为其提供7亿元集团授信额度,并为其上海分公司发放流动资金贷款2亿元,有效解决了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资金问题。眼下,该企业投资的研发及产业化基地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
上海某飞机装备制造公司也是工行上海市分行科技金融服务的受益者。该企业系国内唯一一家民营飞机部件供应商,在航空航天领域深耕多年,具备高新技术、专精特新资质,已经取得各类专利74项,其自主研发的智能生产线技术获得工信部授予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单位称号。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除了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之外,在吸引、保留和激励公司管理团队、核心人才、骨干员工等方面,也有困扰。工行上海市分行在了解相关情况后,为企业制定了专属金融服务方案,不仅为企业提供了4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还为企业度身定制了员工持股计划和股权激励贷款,助力打造企业引才聚才发展环境。科技金融服务在助力科技型企业发展、吸引科技人才、培养科技团队上,意义重大。
事实上,工行上海市分行多年来始终关注金融服务对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后,多次召开党委专题研究会议,部署工作,致力于打造专业化的经营体系——
全面打造“五专四全三中心”的专业化经营体系,在张江科技支行、漕河泾开发区支行、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分行设立首批次科创分中心;
围绕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两个重点领域加大金融支持,不断推出更加适应科技型企业特点的政策和产品,助力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
围绕市科创中心建设规划、“3+6”重点产业战略布局,明确科创金融重点发展方向;
科学制定调研方案、拟定“务实转型实事求是努力走出上海经验——上海科创金融业务发展2.0版本研究”这一课题并开展调查研究……
经过深入调研,《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2023—2025年科创金融业务发展规划》新鲜出炉,目标明确:推进实施“科创金融倍增行动”,系统推动科创金融向更高规模量级与更强管理能级的新阶段迈进;到2025年,实现科创金融发展从1.0版到2.0版的跨越。
工行上海市分行积极响应国家和上海“十四五”产业规划布局,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领域深耕业务发展;聚焦科创重大项目建设、产业链固链强链拓展,以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贷款、并购贷款等产品结合主动授信、投贷联动等方式支持“硬核”科创企业发展,扶持了一批“卡脖子”关键领域的“硬核”科创企业。
这些有的放矢的科技金融服务得到了“科创圈”的充分认可。截至2023年末,工行上海市分行科创贷款余额达1400亿元,累计服务近万户科创企业,持续保持上海同业排名第一;其中,“硬核”科创贷款突破500亿元,在上海市产业技术创新大会上发布的《2023上海硬核科技企业TOP100榜单》中,来自工行的服务已经覆盖了80%的科创企业。
对科技型企业来说,发展成果很难一蹴而就,往往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如何在企业全生命周期中感受到“工行力量”?这是工行上海市分行始终思考的问题。
作为“上海科创金融联盟”首届理事长单位,工行上海市分行成功举办了践行上海科创金融联盟科技金融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暨“伙伴银行”服务体系发布会,代表上海科创金融联盟与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等相关机构集体换约,共同践行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金融使命。对此,工行上海市分行不断提升面向研发活动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资金和保险保障水平,持续优化科技金融风险分担机制,推动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
同时,工行上海科创中心创新专属产品、创设专有基金,满足科创类企业多样的金融需求,形成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科创企业产品库。
例如,针对早期初创型科创企业,有“科普贷”系列产品,能解决企业早期“股权稀释”等痛点问题;针对科创企业研发需求,有覆盖3到5年周期的研发贷,支持了一批科创企业的研发需求;推出国家“小巨人”企业,则主动授信产品,有力地支持了一批“小巨人”企业的资金急需。此外,还有“科创贷”“独角兽贷”“可认股安排权”“创知产贷”等专属产品。
有的放矢的产品与细致入微的服务,推动一大批小微科创企业在“工行力量”的支持下,逐步从初创走向成熟,包括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填补高精度GNSS核心算法、芯片等关键技术空白的SN公司(化名,下同),为国产大飞机提供关键零部件的SF公司,首批入围“复兴号”动车组轻量化项目供应商的JF公司,等等。
其中,工银资本旗下“上海工融科创私募基金”成为同业首只系纯股权基金。而围绕武岳峰等五大母基金,以及工银资本、中金工银长三角科创股权直投基金,为200余家被投企业提供表内外融资、账户管理、跨境金融、个人金融等一系列商行服务,累计授信数十亿元,支持了上市企业以及拟上市企业超60家。如今,多家上市企业市场估值已近千亿元。其中,工银资本作为上海银保监局批复的商业系股权基金创新试点项目,总规模达到100亿元,首期10亿元已经完成募资,并储备了一批项目,其中不乏涉及“卡脖子”领域关键技术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此外,工行上海市分行跨前一步,主动为科技企业客户搭建产业生态链。比如,为高端生物制药智能化生产装备制造企业介绍产业下游企业,对接双方实验器械供需,引荐其加入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联盟,进一步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帮助相关企业拓宽了产业领域;又为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引荐生产线改造服务商,助力其进一步提升智能制造水平……通过赋能科技产业链,工行上海市分行的科技金融大文章更加厚实。
如今,工行上海市分行俨然形成了“全周期、全主体、全产品、全球化”的科创金融服务特色,通过充分发挥现有牌照优势、渠道优势、品牌优势以及全球化优势,为科创企业提供了覆盖各维度的完整金融产品和服务系统。
其中,“全周期”金融服务为早期、成长初期、成熟期、转型期等处于不同阶段的科创企业提供相适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从早期股权投资、创业专项贷款到后期营运资金、项目贷款、并购融资等,“总有一款适合企业”。尤其是近期推出的“科普贷”“双创贷”等,可进一步增强工行上海市分行服务初创期科创企业的能力并扩大覆盖面。
“全主体”金融服务,指的是聚焦各类科技创新主体金融需求,不仅支持科创企业自身经营以及重大项目产业化需求,也支持海外高层引进人才、国内优秀人才创新创业金融需求;不仅支持科创企业创业主体,也支持科研院所持续开展技术创新和研发、共性技术平台建设融资需求。
“全产品”金融服务,意味着工行上海市分行面向科创企业提供的金融支持不局限于融资上的金融服务,还包括股权融资、工商注册、财务人事资金打理、跨区域现金管理、供应链上下游管理、法人理财以及个人金融、私人银行等一系列金融服务和产品。
“全球化”金融服务则充分利用集团在48个国家和地区拥有428家境外机构的海外布局和服务能力,为企业金融跨境开户、资金池搭建、跨境结售汇、跨境收并购、贷款以及发债等全球一揽子金融服务提供解决方案。
基于以上“四全”特色,工行上海市分行全面发挥联动效应,进一步链接全集团服务,丰富服务方式,满足企业多方面需求。
其中,面对科创企业多样化、综合化和复杂化的金融需求,工行上海科创中心“以客户为中心”,充分整合和调动总分行、全集团、境内外各类资源,协同总分行相关部门,通过发行债券、代理投资以及承销“双创债”等方式,丰富服务科创企业的手段,体现大行服务的优势和实力。
例如,承销并投资了某科创板上市集成电路企业的“熊猫债”;采用理财计划直接投资模式,支持科创投集团完成了对某集成电路制造企业的股权投资;通过承销发行某科技企业的“双创债”,为张江国家科学城支持科创板拟上市企业培育提供资金保障,等等。
工行上海科创中心还充分发挥集团联动优势,调动工银国际、工银租赁、工银亚洲以及分支机构等集团内各类资源服务科创企业。例如,为某IDC企业在全国建设项目提供授信,联动工银国际加入其港股近百亿港元二次上市承销团并获得重要角色,联动工银亚洲为企业提供募集账户开立、资金托管、跨境资本金汇入及结汇等业务服务。
工行的全球布局优势则成为工行上海市分行发挥境内外联动优势的基础,为实现科创企业在全球市场“卡脖子”技术和关键资源的投资并购提供重要的金融支持。以科技企业WT并购半导体企业AS为例,工行上海市分行联动工银国际、工银伦敦及工银阿姆斯特丹,完成了AS公司的境外退市、境内并购过桥以及境外并购交割等一系列“外科手术”式的复杂操作,最终实现WT公司顺利并购AS公司的壮举,为我国在集成电路分立器件领域的自主可控奠定了基础。
新的一年,中国上海市分行始终将做大做优做强科技金融作为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围绕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大对“卡脖子”领域、专精特新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的精准支持,助力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不断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成长。